因為年輕時飽受情緒上的起伏困擾,也遭逢過巨大的失落,長達將近十多年經常性的失眠憂鬱。讓我開始探索身心靈,從心理哲學角度,到靈性探索,也看了許多人書寫自身的療癒體驗,卻總感覺像心靈雞湯般,看的時候如沐春風,看完卻很難實際作用在自己身上。
直到更加投入實作,冥想靜坐並研習坊間各種身心靈療法,逐一改變自身信念才開始有了轉變,後續更是大量的接觸更多以科學、醫學背景的書籍。如楊定一博士的全部生命系列,設計幸福等。更開始渴望能更深入地想去理解:人類為什麼總會受到各種負面情緒困擾:愧疚、傷痛、後悔、自責、匱乏,究竟為什麼想要活在當下,獲得幸福會如此困難?
想透過了解快樂是如何運作,來幫助自己與他人穩穩地活在喜悅之中。
快樂激素的作用都與生存有關!
《創造快樂大腦》一書從生物學及腦神經科學,來分析大腦激素的作用,一路溯源到人類為何如此演化?而我們又如何受制於從小的經驗,那些惡性循環又是如何產生,以致讓我們離快樂越來越遠。
每個大腦激素,都為人類生存提供了極大的幫助。當人們為了尋覓曾經美好的感受,生活則有了目標,有更多的驅力去行動。
《多巴胺》讓我們懂得不停地去尋找更多的美好事物,《腦內啡》讓我們受傷時忘卻疼痛,有了逃跑的能力,而《催產素》讓人類開始建立部落、相互分工壯大群體,發展文明,而《血清素》也讓我們懂得精益求精以獲取地位獲得更多資源來保護我們的後代。
大腦因為生存演化,神經迴路在七歲之前就會建立出一套基本且固定的迴路,來幫助我們能夠快速用過去的經驗,來比對判斷眼前事物的好壞,像是擁有一個快速導航系統在體內,可以少去做許多決策的心力,也能更快的去面對突發狀況。
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負面信念系統都深植於原生家庭。因為從出生到七歲時所處的環境與家人,受到的言語觀念等,極有可能影響一輩子。
然而你可能會發現某些你喜歡的事物不一定真的是有益的。比方說可樂,若在兒時,你常在慶祝的派對上喝到可樂,受到歡樂的氣氛影響,最後大腦就會產生「可樂等於快樂」這樣的連結。在日後渴望快樂時,便會如反射動作般直覺地想到可樂。
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不快樂!稍縱即逝的快樂激素與皮質醇。
大腦內充滿精細的設定,各司其職。大腦皮層負責依據過去經驗來做出比對,然後由大腦釋放的神經化學物質讓你感受好或糟,以便你做出相應的的動力。
然而,這些快樂激素會隨著新陳代謝消逝,讓人陷入情緒起落。
為了保持快樂,彌補內心的空虛低落,卻容易陷入不停地追求之中,如同上癮般,越來越無法得到滿足,而去接觸更強烈的感官刺激。
除此之外,大腦另外還有著讓人感到不舒服的皮質醇。皮質醇的存在,是幫助察覺潛在危險而能及時避開。當你皮質醇飆高,卻一時找不出原因或解決方法時,為了緩解不適,人類經常本能地回溯起以往能帶來美好感覺的事物。
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在焦慮時,會選擇用美食來緩解。因為「吃」最有可能啟動快樂物質,使人暫時忘了威脅。最終這樣的路徑就會在大腦形成一個負面迴路—感受不好時,就以美食來解決。徹底誤導了大腦,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也建立起惡性循環,而問題依然存在。
建立新迴路,帶來嶄新的人生!
當我們了解大腦激素是如何運作,有助我們釐清自己是如何深受童年印象影響, 而書中也一步步帶領我們找出自原本的神經迴路,進而去創造一個新的、快樂的嶄新迴路,打造一個快樂的大腦。
發展出一個新迴路說難不難,卻必須要有持之以恆的努力,因為新習慣的建立隨著年紀增長越發困難,必須不斷地重複,直到大腦認為有必要為其建立起一個牢不可破的高速迴路。
透過理解得以面對與改變!
在《設計幸福》一書曾經提過,當一個人因未知疼痛或問題困擾時,除了情況可能會加劇,更有可能造成心理極大的焦慮跟恐懼。一但”知曉”來源(尚未治療或解決),就能幫助緩解。
透過《創造快樂大腦》,對情緒有了更深刻的了解,也就能夠在自己陷入憂鬱跟失落釋懷,不對自己擁有負面情緒感到自責,懷疑是否是自己抗壓力不夠,抑或是自己不懂得珍惜滿足。
而更能明白擁有這些情緒皆是正常。並了解我們會恐懼、我們會擁有情緒起伏,其實是身體在幫助我們去覺察生活中是否存在什麼危機。而當我們熱切追逐快感,也就更能幫助提醒去檢視是否落入書中提到的惡性循環。
閱讀過程中,總會讓我忍不住在內心比對近年涉及到的一些心靈書籍或知識,經常有恍然大悟的感受。像李欣頻老師的人類木馬程式以及原生家庭快篩,幾乎許多負面信念都根源於原生家庭。而靈魂寫作與未來日記、NLP,以及訪間許多冥想,都期望能持續進行40多天。原來這一切都跟大腦運作有關。
這本書內容看似涉及許多醫學名詞,卻意外地相當好讀!作者文筆相當流暢、平易近人,比喻相當生動貼切,提出的例子不僅非常好理解也總能激發出諸多共鳴。非常推薦給大家!